从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看国资国企
十大改革重点和十大发展方向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。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以下简称《决定》),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。《决定》指明了关于国资国企下一步改革十大重点和高质量发展的十大方向。
国资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大重点
《决定》提出“要坚持和落实‘两个毫不动摇’,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”。因此要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,持续巩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力量,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方向,推动党中央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部署全面落实、取得实效。
一、增强战略核心功能 突出主责主业管理
一是强化战略核心功能。要切实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,持续面向市场塑造独特竞争优势,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,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、安全支撑作用,推动企业高水平履行经济责任、政治责任、社会责任。二是聚焦主责主业。根据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新使命新要求,确定企业的主责,推动企业进一步向核心功能、核心业务聚焦。强化对企业主业发展质量的动态监测、分析评价和结果运用。
二、优化国资布局结构 推动国有资本投向三大集中领域
一是稳妥实施战略性重组。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作为战略性重组的着力点,持续推动国有资本“三个集中”。二是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。有序推进“一企一业、一业一企”, 打造业务清晰、管理统一、运营一体的专业化发展模式。三是推进股权和项目合作。深化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中央企业、各地国有企业之间的股权合作、供应链合作和项目合作。
三、健全科技创新制度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
一是突出创新制度安排。要突出改革的时代特征和要求,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,更大力度集聚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,不断提高国资央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阶,以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二是探索创新周期考核。聚焦管好国资,放活企业,对处于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国资国企,形成新赛道考核目标,实施或扩大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、科研项目长周期考核评价等举措。
四、深化两类公司改革 完善授权经营体制
一是优化功能定位。优化国资监管体制的重要“帮手”、提升国资运营效率的重要“推手”、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“抓手”。二是发挥复合作用。围绕发挥产业投资、资本运作、国资监管的积极作用,打造功能复合、各有侧重、协同发展的投资运营平台。三是深化改革试点。央企和各地方可推动更多符合条件试点企业转正,同时推进试点企业进一步拓围,探索通过新组建的两类公司,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。
五、完善分类评价体系 建立战略使命评价
一是建立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。强化战略引领,由过去更多关注财务评价指标,转变为强化战略使命履行,在考核指标中增加关于战略使命履行情况。二是完善分类考核。根据不同企业核心功能、股权结构和组织形态深化分类监管。完善“一企一策”精准考核机制,对国有企业服务保障民生、执行公共政策等公益性业务进行分类核算。三是注重提升国有经济增加值。将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纳入考核体系,更加突出国有经济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贡献度,有助于提升长期价值创造能力。
六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实现资源市场配置
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,对于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,根据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、放开竞争性业务,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。
在能源、铁路、电信、水利、公用事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,推进国有企业自然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开经营,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。主要有三种形式:财务分开、法律分开、产权分开。财务分开是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由同一个法律实体经营,只在财务上分开核算;法律分开是由不同法律实体从事不同类型的业务,子公司各自独立;产权分开或实体分开,是将不同的业务交由不具有关联关系的不同主体经营,分别交由不同的公司经营。
七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
一是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。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,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治理各环节,健全权责法定、权责透明、协调运转、有效制衡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。二是分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。根据企业规模、发展阶段、所有制性质等方面,因企制宜、因企而异,分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,既要考虑独资/全资企业、绝对控股企业、相对控股企业、参股企业等股权结构,也要考虑上市公司、非上市公司等资本市场的要求。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与弘扬企业家精神,两者互为依托、互为补充、辩证统一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制度保障,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内在要求。
八、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
一是通过专项行动提升管理水平。全面开展寻标、对标、达标、创标工作,深入实施管理提升、价值创造、创建示范、品牌引领行动,积极推进科技、改革、管理、金融、人才等强企计划。二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。在注重规模增长的同时,提升发展质量。通过提升品牌价值,鼓励企业练好内功、外塑形象,围绕“产品卓越、品牌卓著、创新领先、治理现代”,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。
九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激发企业活力动力
加强对国有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的全过程指导与监督,扩大中长期激励企业覆盖面,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稳慎开展骨干员工持股,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投类企业实施项目跟投。按有关规定调节不合理过高收入,规范收入分配秩序,促进实现共同富裕。
十、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增强改革战略协同
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上是符合国情、有生命力的,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、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。但是,随着新的形势变化,对国资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
一是国资监管功能提升。推进国资监管机构在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、国资监管职责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职责基础上,努力成为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、安全支撑作用的组织者、推动者。二是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。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涉及方方面面,需要协同发改、财政、工信、科技、审计、纪检等多个部门,以便能更好地跨部门、跨区域进行全局性、整体性规划,在更大范围统筹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。
国资国企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方向
一、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
一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进一步大力推动业务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转型,提升运营效率与竞争力,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。二是打造产业组织服务商。构建“国资平台+基金+上市公司+科技园区+创新平台”五位一体运作模式,构建服务战新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投资培育体系,通过并购重组、基金投资、基地培育、产业协同、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。三是规范开展股权投资,大力发展耐心资本。优化国资基金布局,推进天使基金、风险投资基金、并购基金、重点产业赛道基金投资。统筹财政资金、国资收益和市场资金,增强资金协同联动,打造接续投资的创投生态。
二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布局基础设施建设
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。国资国企应加快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改造。促进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全过程、全要素深度融合,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、全链条改造,推动产业数字化。二是积极布局重点领域基础设施。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,加强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物流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。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,围绕5G、人工智能、数据中心、卫星互联网、工业互联网平台、物联网平台等领域,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、研发者和建设者
三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构建创新模式体系
一是构建特色创新模式。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,研究透自主创新、集成创新、持续性创新、颠覆性创新、商业模式创新等不同创新模式的特点,进行有机的结合,走适合国资国企发展的特色创新之路。二是打造原创策源地。国有企业体量大、资金实力强、研发能力积淀深厚,要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,在创新攻关的“揭榜挂帅”机制中发挥“主力军”“先锋队”的作用,要加快成为战略性、前瞻性原创技术的策源地。三是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。通过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、加强创新组织、优化创新生态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加快传统产业强基转型,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
四、布局生产性服务业 做好战略人才支撑
一是积极布局生产性服务业。国资国企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场景优势,积极发展贸易、物流、交易、设计、检测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,支持公益类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发展新兴产业、新型服务业态。二是发挥战略人才支撑功能。通过打造人才集团,通过打造人才资源的“孵化器”、“储备库”,搭建“一站式”综合服务平台,围绕人才的全生命周期,补全人才服务链,提升服务能级,形成引才聚才“强磁场”,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积极作用。
五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积极对接资本市场
一是着力做大增量。立足公司主责主业,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;探索相关培育业务分拆上市。二是挖掘存量潜能。根据主业特点,推动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;不断优化资产与业务结构,盘活处置和退出低效资产。三是加强价值管理。围绕价值创造、价值营销、价值曲线、价值优化推动价值提升工作;强化与市场沟通,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;探索落实有效的市值管理考核,推动将市值管理绩效水平纳入任期考核目标。
六、抓住财税改革机遇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
一是深度对接财税体制改革政策。充分对接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财税制度改革政策红利,拓展中长期、低成本融资通道,积极争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的财力支持。二是地方融资平台转型路径。依托在城市建设、公用事业等领域积累的资源与业务能力,转型为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;转型为产业园区的深度运营商,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负责园区运营服务类业务,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培育和发展;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,打造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。
七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供民生服务保障
一是积极参与乡村振兴。围绕乡村的主打产业、特色农业,发挥国资国企引领带动功能,统筹配置乡村产业、金融、土地、科技、人才资源等,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从“输血式”帮扶转变为“造血式”合作。二是提供高质量民生服务。国资国企应加强在交通运输、城市更新、健康医疗、普惠型养老服务、保障性住房建设、主副食品供应、供排水、垃圾分类处理等领域加大投入、优化运营。
八、对接统一大市场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
一是积极推进要素平台建设。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涉及的物流基础设施、物流平台建设、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、资源要素交易平台与交易市场建设等发现业务布局机遇。二是积极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创新投资入股、联合投资、并购重组等方式,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、战略合作、资源整合。加大跨区域合作模式的研究探索,推进跨区域资源、要素的合作、引进。
九、加强生态资源开发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
一是推进生态资源开放。积极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,探索生态保护、城市生态修复、生态综合治理、海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业务布局。二是强化绿色低碳发展。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,做强绿色制造业,发展绿色服务业,壮大绿色能源产业,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,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。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,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。
十、完善区域协同机制 加快“走出去”发展
一是服务区域协调战略。建立央地合作的良好机制,有利于运用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,更好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。二是开放协同生态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,加强央地、区域企业科技、产业创新协同,强化创新链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形成开放协同创新生态,进一步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。三是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。支持有基础、有条件、有能力的企业“抱团出海”,抢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,高质量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不断提升国资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