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随顺义区旺泉街道等被授予“国际安全社区”称号,到2018年底,北京的国际安全社区已经达到了27家。这一从瑞典起源的“洋理念”,自2002年首次引入我国并开展试点,经过十余年本土化落地,已成为保障人们安居乐业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。
国际级别的安全社区到底有多“安全”?从北京两个国际安全社区“资深成员”身上,或许可以大致勾勒出那份岁月静好的模样。
屋外:大数据测燃气报警
小巧的白色探头,沿着墙壁垂下,在放置了多个液化气罐的空间里默默侦测着周边“可疑气味”。这是德胜街道用于储存餐饮店面液化气罐的仓库,隔壁值班室的墙上,方形电子屏幕显示,此时仓库里的PPM数值为62。
在街道辖区将近300家餐饮店面的后厨,都安有这样一套装置。“每15秒钟更新数据,汇集到我们的餐饮单位燃气大数据报警平台上。”德胜街道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志强点开系统,代表着各单位PPM数值的线条起起伏伏,如同心电图一般。“PPM是我们主要关注的数值,200以内属于正常。到了三四百,线条颜色会变化,达到800就会报警。”
2012年获评“国际安全社区”的德胜街道,去年又通过了五年一次的复评。这项由街道首创,针对辖区餐饮店面液化气或天然气泄露风险而设置的报警系统,称得上是其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一大亮点。
自2015年报警系统逐步设置完成后,三年多来没少为预防危机立功。“之前安德路上有一家夫妻店饺子馆,许是店主比较累,下班时气罐没有关紧。数值走高后被平台监测到,通知负责人半夜赶了过去。当时现场气味浓重,可能还不至于‘点火就着’,但已经非常危险了。”他表示,街道正跟合作公司研究,打算接下来将社区巡查员、单位法人等信息都输到平台。“再有情况不需人工通知,自动拨打电话,响应起来更快。”
“三级跳”低洼院填平
同样于2012年获评“国际安全社区”的新街口街道,则根据自身情况在“低洼院改造”方面下了功夫。“我们街道平房区多,以前其实不存在‘低洼院’的概念,这些年市政路面不断提升,最严重的地方甚至胡同比市政路面低,院里比胡同路面低,屋里比院里地面还低。”“不夸张地说,晴天一身土,雨雪天一脚泥,造成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出行不便。”
低洼院改造的核心,可以大致概括为铺平院落地面、解决院落排水系统。“不仅是出行安全,挖开土层后我们发现很多院落的排水井、排水管线等全都已经老化碎蚀了,有的甚至是粉碎性的。人走在上面,可能哪天就掉下去了。虽然不是很深,但安全隐患是非常大的。”
作为北京首条启动低洼院改造的街道,新街口的这一项目马上要进入第十五个年头。“每年会改造12个左右院落,平均面积为五六百平方米,最大的达到两千平方米。”更具意义的是,这项工作带动效应很大。“我们开始后,全市很多街道都在做了。房管所、产权单位也参与进来。现在我们还剩下30多个院,今后一两年内争取都要解决。”
门内:安全清单护航高龄老人
多年在德胜街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同志介绍,国际安全社区认证有7条基本指标,具体到不同街道乡镇,要根据自身情况思考一些举措。“比如有的地方水多,就有涉水安全;郊区乡镇,就涉及农业生产安全……是因地制宜的概念。”此外,国际安全社区理念中,尤为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。“像这些年很多社区都会给老人做一些基础辅助设施,包括坡道、扶手、防滑路面等等。”
如果说关于公共空间的风险防范、提升改造,是人们对“安全”的常规认识,那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,居民关上家门“日子过得好不好”,同样是安全社区涵盖的领域。
考虑到街道老年人较多,2016年、2017年总共给1300户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安装了燃气泄露报警器。今年又选取了50户高龄老人上门排查安全隐患,仔细检查了他们家里的走线、用电器等。“发现有的老人家中插座是多年前买的,已经不符合标准了,还有的老人喜欢用报纸等遮盖插座和充电器,都给出了整改建议。老人特别高兴,有个92岁的老太太说,没想到这个事儿做这么细!”
评说:“让各类群体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”
谈及打造国际安全社区,一句“让人人平等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”常被大伙儿挂在嘴边。这句核心宣言于相关责任人看来绝非口号,而是极富深意和人情味儿的表达。表面上看每个项目受众群体都不是特别多,但多部门整合资源,持续推进,恰恰可以令各类受众群体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。”辖区的天地事物人,“动的和不动的,可预测的危险以及不可预测的灾害”,都在国际安全社区的考虑之中。“安全是发展的基础,是个‘筐’,所有内容其实都可以往里面装。”
回顾如今围绕安全开展的形形色色的工作其中最为“任重道远”的,是对人们安全意识的培养。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,再怎样或许也很难全面覆盖,但多做一件事就会减少一分可能的伤害。”